【最美老干部】梅青:大爱点亮心灯 慈善照亮人生

撰写时间:

2021-03-24

作者:

宣传调研处

 

15708467011222.png

  95岁的梅青老人已年过耄耋,是一位有着80年党龄的老党员。由于老人身体状况不允许,我们辗转联系到她67岁的女儿朱咏芳讲述老人的故事。回忆母亲的往事,朱咏芳说:妈妈是个“大忙人”“大善人”。

15708470315247.png

  “为什么说‘大忙人’?每天忙得不着家,经常下乡。”朱咏芳说。1959年,梅青老人由北京全国妇联下派到宁夏妇联工作。当时,只有7岁的朱咏芳跟着妈妈来到了陌生的宁夏。“那时,银川市就一条路,属于一个警察看两头。”朱咏芳说,街上还有骆驼、马、毛驴等,落后且荒凉,跟在首都北京完全是两种景象。“小时候,妈妈好像总是有忙不完的工作。”朱咏芳回忆,母亲经常下乡,一走就是三五天,把她和年幼的弟弟放给保姆看管。1959年至1962年那段时间,粮食紧缺,尽管有保姆照顾,她和弟弟仍经常饿肚子,为此,弟弟一直对母亲有怨言,觉得“母亲不够爱自己的孩子”。等退休后,朱咏芳听以前和妈妈一块儿工作的老阿姨安磊讲,母亲不怕苦不怕累,干工作踏实任劳任怨,其他人以各种理由推脱的工作,梅青主动担当,放下她自己的两个孩子,一心扑到工作上。“现在我也是花甲老人。”朱咏芳说,自己对母亲更多的是支持和理解,“母亲要强的个性决定了她就是大忙人,没有闲下来的时刻。”

15708470758819.png

  1983年,梅青从自治区妇联副主席岗位上退休,长期和朱咏芳住在一块儿。“与风风火火干工作相比,老人做公益做慈善是很低调的。”朱咏芳说,母亲经常帮助身边的邻居、路人,甚至不认识的陌生人,30元、50元、上百元的小量资助是经常性的。在1998年至1999年期间,梅青长期资助的固原“春蕾计划”女童杨梅和妈妈,马德莲和父亲,专程来银川看望梅青老人。“当时,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陌生人,我还不清楚怎么回事。”朱咏芳回忆说,后来,马德莲和父亲在家里还住了两三天。当时已经70多岁的母亲梅青,除了陪马德莲聊天,鼓励她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,还亲自下厨给父女俩做饭。马德莲和父亲返回时,梅青又给他们提供了回家的车费。“母亲做公益做慈善从来不在家里说,也不给别人说,默默做,还有些资助我们甚至到现在都不知道。”朱咏芳说。

  2003年,梅青的组织关系转到利群社区,“她在社区做了公益,社区工作人员直夸她是‘大善人’。”朱咏芳听说,母亲曾主动捐助了400元钱给社区,嘱咐居委会主任将这400元钱送到4家最困难的居民家里;还每月定期给孤儿杨浩杰50元钱,另外还在资助一个10岁的孩子;为曾经被劳教过的利群社区居民阿明花费1000多元治病,主动上门对阿明进行生活与思想上的帮教工作;资助瘫痪在床的困难户陶红3000元,又为低保户残疾人杨生庆资助手术费、医疗费3000元……  自治区妇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,梅青是宁夏妇联组织工作的开创者,正是有了那一代人的奉献,才有今天宁夏妇联工作的广泛群众基础。她的付出一定会被铭记的:曾获“中国好人榜爱德之星”称号,曾被授予“抗战胜利70周年奖章”等等,这一项项荣誉都记载了老人的如歌大爱。





上一篇 | 下一篇